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黄有道办事很有效率,第二天一早,楚振邦起床后要了早餐,四根油条一碗玉米粥,还在吃着呢,黄有道就到了。

    一式三份的草签合同准备妥当,作为乙方的鼎新商贸公司公章也盖上了,就等着甲方法人签字扣章,这份合同就算是正式生效了。黄有道表现的很实在,货物的运输不需要渠水棉纺厂那边负责,这边直接去车拉过来,提货的同时公司付款,一次结清,算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另外,给楚振邦的那一部分回扣,会在货款两清的同时结算清楚,要现金也可以,如果嫌麻烦的话,也可以开具支票。

    楚振邦就着吃早餐的工夫,将草签的合同看了一遍,没有什么问题,可以说黄有道已经做得相当厚道了,如果放在后世,这么痛快的合同是很难看到的。

    没办法不痛快,对于黄有道来说这次的机会太难得了,其实找上楚振邦之后,有很多事情黄有道都没有敞开来说。

    一年半以前,黄有道还是个在体制内挣扎的小官僚,之所以打定主意做边贸其实很偶然。黄有道邻居家有个丫头在哈工大读研,一年多前,得到一个交换培养的机会,去苏联莫斯科工业大呆了一段时间。

    小姑娘也算是很有头脑,去了三个月,回来的时候赚的满盆满钵,随身带去的零食、日用品全都卖掉了,就连自己穿去的羽绒服都卖给了别人。回国后,小姑娘索性停了学,凭着交换培养时接下的人脉关系做起了“倒爷”。

    90年前后应该算是中苏边境倒爷们的黄金时期,国内经济政策日益开放,苏联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商品市场日益萎缩,供需关系失调。国内一些有眼光、有胆量的人,开始涌向东北,涌向中苏边境的各个口岸。黄有道受了邻居小姑娘的启发,也就着“下海”的风潮做上了边贸。

    也不知道应该算是点背还是点正,第一次过境贸易,黄有道还存了试探的心理,也没有啥经验,用两个大编织袋兜了满满的袋装方便面就过了口岸。其实当时中苏边境的口岸,中方卡的比较松,随身携带的物品几乎不做检查,但苏联一侧却不是这样,检查的相当严格,主要是苏联边检贪污受贿成风,而口岸边检尤其黑的离谱,随便找个接口就能把人带过去的东西没收。所以有经验的倒爷都是坐火车过口岸,为的就是避过那些苏联边检。

    黄有道不了解这些,一过口岸就被扣住了,不仅货物被没收,身上带的两百多现金、一块手表还有一个收音机也被抄走,人还被关在小黑屋里整整两天。到第三天头上,一个看着像是当官的人把他放出来,也不说他犯了什么事,更不提那些被没收的东西怎么处理,就当场扔给他一把车钥匙,让他开着一辆停在口岸边检站的伏尔加滚蛋。

    伏特加是九成新的,油箱里都满满的加好了油,黄有道迷迷瞪瞪的把车开过境,办过境手续的时候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第一次的边贸生意虽然有惊有险,但平白换回来一辆伏尔加的结果,也令黄有道尝到了甜头,由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混体制内的人往往更注重一个人脉关系,黄有道这一年多来在苏联那边也结识了一些人,否则这次的这单生意也不会找到他的头上。说白了,就是楚振邦的那批货有人看上了,但是手头没有足够的现金,希望以黄有道为中间人,以易货贸易的方式将这批货吃下去。

    俄国佬要这批衬衣,但不支付现金,而是以溢价百分之二十的商品交换,至于用什么换,可以由黄有道选择,包括原木、热轧硅钢片、阻燃线套电缆等等。考虑到今年国内钢材市场疲软,钢材价格浮动较大,即便是没有那百分之二十的溢价也存在很大的利润,黄有道选择了热轧硅钢片。

    黄有道很希望做成这单生意,利润还可以说是小事,主要是他认为要货的俄国佬来历肯定不简单。苏联的体制与国内差不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