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众所周知,军阵对决最重要的不是人数优势,而是士兵之间的列阵配合,这也是古代战场上的名将,个个都是阵法大家的原因。

    毕竟士兵是活生生的人,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自然也会怕死!

    因此,如何最大程度降低大多数士兵的恐惧心里,尽可能多发挥出士兵们的战力,就成为设计军阵的根本。

    说白了,古时候两军对垒如此重视军阵,还是受限于时代科技,最重要的就是古代战场上对统帅的指挥军队的两大局限——通讯和视野。

    再牛逼的统帅将领,想要指挥军队,至少也要看得到战场的即时动态吧,战斗一起,一大群人拼杀在一处,到处都是飘起的烟尘,再加上战场上人数众多,统帅为了保住自身小命,必然要远离第一线,人的目力都是有极限的,自然看不清楚前线的具体战况。

    前线打成什么样子都不知道,自然难以有效指挥……

    不过这一点局限对中华历史上的名将来说还不算太难,汉人为了弥补视野上的不足,研究了各种各样的阵型变化,其实就是一个个万金油一般的排兵布阵。

    用战前固定的阵型,来补足战场上视野的缺陷。

    至于通讯这一点,则只能通过击鼓和旗帜来弥补了,不过这种通讯方式太过落后,只能传达一些极其粗糙的命令,譬如进攻、撤退等等,具体的调动就无能为力了……

    所以说,古时候大规模的战场上,两军交战,统帅一般只能掌控没踏入战场预备队的调控,上了战场的兵,很难对其进行二次细节指挥……

    这就造成了古代战场上胜负的一个关键点,谁在最后关头留在手里的预备队多,谁就更容易取得胜利!

    换做现代战争则没有这个顾虑,哪处战线有危险,一个无线电打过去,就可以立即调动部队支援,命令甚至可以快速传达到班排一级!

    一场现代战斗打下来,只要不是士兵战斗士气低的可笑,基本上都能发挥出全部实力。

    然而,这一点在古代战场上却不可能出现,很多大战当中,就因为摆阵的位置不对,结果打起来才发现不足之处,想要调兵也来不及,最后很多部队连敌人的影子都没看到就被裹挟着崩溃了,那些以少胜多的战例基本上都是如此。

    信息化时代的战争中常见的不对称战争就是利用这种原理,用电子战先将敌人的通讯设施废掉,让敌人一下子回到古时候的通讯水平,这仗自然稳操胜券!

    于是,在军制越来越正规化的近代军队中,望远镜已经成为一名军官的必备器械,完全可以满足近代战场上的视野要求,指挥官只要随意找一处高地举起望远镜,基本上整个战场都会处于其目光中。

    不过,视野的问题在近代被很好解决,通讯缺陷却很难解决。

    欧洲军队只能用细化军队体制,提高军官素养的方式,提升小股部队的战斗力以此来增加军队整体战斗力。

    因为战场上指挥官很难将每一道命令及时传达给想要传达的前线部队,这就需要前线军官具备一定的自我应变能力,这正是近代欧洲十分重视军官教育的原因。

    前线的士兵很难听到后面指挥官的命令,但却能时时刻刻看到跟在自己身边的基层军官,听从其下达的命令作战。

    基层军官也是稳定军心的一大重要因素。

    作为没有无线电通讯技术,装备跟这个世界欧洲陆军差不多的王宏所部,自然也会遇到近代军队面临的战场问题。

    最重要的是,王宏所部全员是士兵,没有一个职业军官!

    不过,王宏所部的士兵也拥有近代欧洲陆军士兵达不到的优势!

    第一,王宏所部士兵不怕死,不怕死就意味着士兵们会一丝不苟的完成作战指令,在普通的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