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笔下文学    】

    “五军都督府替陛下掌管京营c卫所及九边各镇军籍户口,但是据臣所知,如今的军籍户口在万历十五年至今就没有在重新统计更正过,有的占役,有的逃散,有的绝户,都督府留存的旧档与实际的口数差距甚大,如今除了重新派员分赴九边一一核实,恐怕也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弄清楚了。

    “所以臣倒是很赞同孙阁老的说法,补发欠饷之前,请先核实九边军卒口数,按实有员额发放。

    “另外臣也建议陛下,京营欠饷也颇为严重,还请陛下将京师三大营与九边诸镇的欠饷一同补齐。”

    大明刚刚建立的时候,大明军队也是打遍东亚无敌手的一支强军,可惜经过二百多年的蹉跎,如今大明军队的衰落实在是到了历史的一个低点。

    当然了,与崇祯十一年以后相比,如今的大明军队外表上看起来还保持着一副强军的样子,虽然外强中干,已经朽不可用了,但在建虏女真c蒙古各部以及各地百姓的眼中,至少九边诸镇募兵组成的军队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还称得上是一支军队。

    事实上从明初太祖皇帝朱元璋建立卫所制度开始,除了募集而来的军队,卫所的军户当兵是没有饷银的。

    因为军户当兵是世袭的义务,朝廷给你分配土地耕种,同时不让你纳税,不让你服徭役,就是为了让你当兵打仗,为朝廷效劳的,这是卫所军户的义务,怎么会再给你饷银。

    正是因为这个制度,明初的时候朱元璋才会很自豪地说,大明可以养兵百万而不费朝廷一钱。

    可惜的是,这样的制度没能维持太久,随着和平日久,仅仅过了一百年,卫所制度就逐渐废弛了。

    各级勋贵武臣以及卫所军官不仅占役严重,而且占地严重,本来地位不低的军户,逐渐成了勋贵武臣和卫所军官家中的奴仆,卫所的耕地也逐渐流失,集中到了各种权贵的手中。

    一些不堪欺压或者不堪重负的卫所军户开始逃亡,然后成为流民或者隐匿权贵之家,成为权贵们的家奴。

    就这样,卫所制度的存在没有积极的作用,反而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羁绊。

    到了嘉靖年间的时候,南北各地卫所的军户已经不能用来打仗了。他们生活贫困c地位低下,也很少参加训练,在抗击倭寇的时候,根本就不能用。

    朝廷没有办法,只好拿银子从社会上招募青壮,然后训练成军队,用来抵抗倭寇的袭扰。

    戚继光的戚家军,俞大猷的俞家军就是这么招募训练来的,都是给饷银的。

    再后来从辽东到延绥的九边各镇,在卫所的基础上纷纷采取这种办法招募青壮从军,并且给予服役的军户子弟也发放一定的军饷,如此才算是勉强维持住了北方边防的平静。

    孙承宗和张惟贤你一言c我一语说了半天,总算是让皇帝明白了如今的情况。

    尽管这些情况朱大明其实在后世的时候就约略知道一些,但是听着如今最有发言权的两个人娓娓道来,还是感到一股深深的悲哀。

    孙承宗和张惟贤看着皇帝陷入沉思,也不再说话。

    又过了片刻,朱大明说道:“如今九边的情况,朕已经知悉了。问题虽然严重,但并非不能解决。朕成立军机处就是为了一个个地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

    说完看了看殿中诸人,朱大明又接着说道:“如今大明天下共有都指挥使司十七个,包括京师在内的内外卫三百多个,按祖宗成法,每卫定额五千六百人,算起来,全天下在册的军官士卒,将近一百七十万。

    “若是人均每人每年发放饷银十两,那就是一千七百万两啊,这样一个数字,朝廷是无论如何承受不起的。

    “所以朕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