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动化,变频电机,智能热水器,扫地机器人等等等等,包括远嘉从青科赛淘回来的不少优秀技术都归聂晓天管,可以说聂晓天手里的许多项目,随便丢出去一个都有可能快速培育一家行业领头羊企业,最起码出口换汇绝不是问题。

    来挖角的大部分给钱,少部分给股份,问题是聂晓天在远嘉也有钱有股份,这年代企业创业者的管理方式不论玩狼的、儒的、军的、还是洋的,都讲究事必躬亲大权在握,共和国类似梁远这种只抓食堂和技术方向,其他全部放羊的管理者根本就没有,企业实力前景先都不谈,只说管理权利这块,聂晓天又不是缺心眼,在远嘉干得高高兴兴的谁喜欢脑袋上忽然多出来个分权管实事儿的上级。

    梁远这种放权方式还产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效果,在外部交叉监控审核完善的情况下,远嘉高管的责任心远超一般企业的高管,很多职场老人都明白,换一家企业先别说待遇,手中可以行使的权利绝对没有在远嘉大,能干到高层的都是人精,除了物质需求,这类精英更追求事业上的突破或者叫做大权在握的成就感。

    周远航在商飞享受到的待遇和聂晓天等人自然是一致的,除非涉及真正的大投资,大飞机的论证工作,技术究竟放不放出去梁远早有交代,全是商飞团队自己说得算。

    大飞机的产业链和电子产业链还有着很大区别,电子产业链是肥的肥得要死,比如上游企业英特尔高通艾斯摩尔尼康等等,穷的穷得要死,比如下游企业富士康。

    而大飞机产业链的利润分配相比电子行业比较均衡,飞机这玩意毕竟是在天上飞的所谓一分钱一分货,压榨太狠过于糊弄是要出人命的。

    新世纪的波音觉得电子产业链那套方式很不错,在一零年代之后开始大幅度裁员然后把活包给了低成本的三锅锅,很有创意的搞出了飞机行业中的富士康模式,可惜梁远偷渡的早,波音具体的大规模实践成效没看到。

    如果除掉富士康类型的企业,电子产业链虽然高端,但在高收入岗位就业贡献上是比不过大飞机产业链的。

    七十年代,波音的超音速大型客机计划下马,波音一口气裁掉了七万名高收入的航空工程师,这些人只是波音为了上马超音速客机项目所进行的人力储备。

    相比未来台积电的四万员工,英特尔八万员工,都不够波音一波裁的。

    也正是因为大飞机产业涉及太广,需求的高级人才太多,因此梁远压根就没有自己单干的心思。

    周远航知道了老板的心思,和商飞的高管们集体讨论之后,拿出了一个让梁远觉得既好又惊喜的方案,推动西飞的大飞机立项,然后以共和国特殊年代行业会战的方式攻坚大飞机项目。

    商飞在整个攻坚计划里起到作用是技术的提供者,技术标准的制定者,成品的验收者,和少部分尖端部件的提供者,西飞负责组织会战,整体山寨和总装。

    不管哪个年代,共和国科研人员的智商都是不缺的,要么是缺钱,要么外部环境混乱,一旦外部环境好转,同等投入共和国至少能干出海外两倍的科研效率,这是数千年文化传承中沉浸在骨子里的效率,海盗文明和农耕文明比效率简直就是自寻死路,当然,农耕文,明和海盗文明比劫掠也是自寻死路。

    被梁远鼓起自信的远嘉高管压根就没觉得西飞有可能干不出来,因此以周远航为首的商飞一直在等着西飞自愿上钩,否则哪可能大飞机说借就借直接丢给西飞研究了小半个月。

    齐光明敲打完大大小小的头目,终于开始把话题转到以贝尔法斯特为基础,讨论西飞立项大飞机的可能性。

    西飞虽然早就定下了事情的基调,不过在后续的会议中依旧有不同的意见时不时的冒出来,分歧虽然有两个,不过也是关联很紧密的两个问题身只能看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